从五月下半月开始,尽管郑棉CF2409合约在跌破15000元/吨之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纺织行业的利润状况相比三四月份有所好转,但国产棉纱的市场价格,无论是工厂的出货价格还是轻纺市场的报价,都继续呈现下降态势,并且这种下跌过程一直持续不断。特别是在50S以上这种高支数的纱线,相关的询价活动以及实际出货量都显得非常稀少,这就迫使纺织企业在促销活动上加大了优惠力度。
泰安一家中型纺织公司表示,最近从江浙、广东、福建等地获得的棉纱订单,基本上都是按单协商定价的。针对大客户和老客户,这家公司不仅降低了价格,每吨优惠额度比前两个月多了五十到一百元,而且还同意提供一到三个月的账期,以及使用国内信用证等支付手段。这表明,由于内需市场进入淡季,纱线积压现象日益严重,纺织企业目前承受着维持生产、保障运营的巨大挑战。与此同时,从四月起,棉纱价格下跌幅度不及棉花,导致原料储备不足的纺织企业盈利有所改善,这为下游销售环节下调价格创造了有利条件。
产业周期逐渐进入低谷,广东佛山、中山部分小型纺织公司实际运转程度已经滑落至三成到四成之间,限制生产、减少生产甚至完全停产的态势变得越来越普遍,但是规模较大的织布公司即便外派和委托加工的订单数量有所回落,其车间运转程度依然维持在七成到八成,出口和国内市场的新增订单降幅并不突出。必须承认,四月和五月期间,棉纺产品和服装的订单量持续向规模较大的公司汇聚,形成一种类似虹吸的现象,导致规模较小的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加困顿。
另外,海关方面的记录显示,今年四月我国棉纱进口量达四万四千吨,较上月锐减百分之八十九,然而与去年同期相比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六。这种环比和同比的增减幅度,远不如第一季度整体表现突出。业内专家指出,这一现象源于多个因素,清关之后国内与国外棉纱之间的价格差距已经超过每吨500元,此外,春节过后我国新增的棉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溯源订单数量明显减少,同时美国近期对新疆棉制品的进口限制措施实施得更加严厉,墨西哥也突然对544种进口商品征收了5%到50%的额外关税,再加上中国到北美的海上运输费用急剧上升,这些因素都对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四月份印度棉纱的进口比例高达三成,仅次于某个国家,并且使得乌兹别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的棉纱分别退居第三和第四名。根据印度方面的数据,二零二三至二零二四财年三月,该国棉纱出口量达到四十五万吨,环比增幅达到八成八,同比增幅更是达到了五成九。另外,在2023年8月到2024年3月期间,印度棉纱销往中国的数量为44万吨,同比增幅十分显著,达到了15%,并且这一数值占其全部出口量的65%。孟加拉国和中国继续作为印度棉纱出口市场的前两个主要国家。
但是,ICE期棉在五月中旬之后出现波动性回升,不过越南、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棉纱FOB/CNF价格却持续走低。尤其是印度的精梳纱、气流纺纱、粗支环锭纺纱和针织纱这些类型,它们的价格变动幅度相当可观。另外,现阶段港口印度纱各种规格货源丰富,仓库中积压数量比较多,因为3到5月期间印度棉纱线的抵达和入库数量,明显超过了巴基斯坦纱和乌兹别克斯坦纱等其他类型,这就导致沿海地带的纺织厂和中间商,对印度纱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增强。
另一些方面,浙江兰溪、象山等地的纺织企业表示,因为国外纺织厂原材料花费、运输开销,以及各商业公司棉纱储备和资金周转的不同,造成港口保税棉纱和普通棉纱的标价差别很大,市场状况显得相当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