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十年,它很长,长到能让孩童成长为少年,长到能让白丁转变为鸿儒,长到能让青丝蜕变成白发,长到能让红颜不再艳丽英雄步入暮年……
十年,它又显得很短,恰似白驹过隙那般,瞬间就消逝不见,短到好像十年之前的诸多情形,此时回想起来还仿若就在昨天,清晰得犹如就在眼前……
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糖料蔗收购价。
下列时间为2013年,2月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价局于2月5日发布紧急通知称,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2012/2013年榨季广西地区再度执行全区统一的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政策,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被确定为475元/吨。
于2022年11月25日,广西糖业集团红河制糖有限公司举行了开榨仪式,广西博宣食品有限公司也举行了开榨仪式,正式把2022/2023年榨季的帷幕给拉开了,普通原料蔗的收购价格是490元/吨,优良品种原料蔗的收购价格为520元/吨 。
10年的时间里,广西原料蔗的收购价格往上增长了45元每吨,然而其涨幅仅仅只有9%;要是针对普通原料蔗而言,价格上涨了15元每吨,其涨幅仅仅只是3%!
在历经十年的这段时间里,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原料蔗收购价格的涨幅却仅仅只是个位数罢了。这可是长达十年的时间呀,如此这般说的话,那跟一直停留在原地、毫无涨幅的零涨幅状态又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价格,是由供给,以及需求,共同决定的。我们无法解读,并且更无力解决,只是处于哑然无语的状态,也让我想起股市的一个段子,有股民讲:我的孩子上小学时,上证指数是3000点,我的孩子上中学,上证指数依旧是3000,我的孩子已经大三了,上证指数仍然是3000点。
2019/2020年榨季起,广西糖料蔗收购,退出了政府指导价格管理,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农民和糖企协商确定收购价格,然而实际上,蔗农对收购价的“话语权”几乎为零,只能被动接受糖厂公布的收购价格,毕竟总不能种了而不卖吧。
存在着另个市场主体,那就是糖企,其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尽管历经重组以及去产能操作,制糖企业的数量从2015年时的17家降低至当前的10家,产业集中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食糖产量达到600吨,在全国占比6成以上,然而却并不具备价格主导权,糖价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再加上受到低价进口糖的冲击,真是“有苦难言”。
10年间,原料蔗的涨幅情况大致上近乎于零,这其中自有其内部存在的因素以及诸多别的缘由,然而,围绕着原料蔗的生产过程,成本上涨了多少呢?有网友小吴,贴出了他老婆在来宾种蔗所获得的收入:
种了5亩地甘蔗,得到了32吨,一吨价格是490元,总共是15680元,砍甘蔗以及修甘蔗的人工费算下来,每一吨得要100多元,这里算下来就是3500元左右,打草一亩地差不多要200元,总计1000元,拉甘蔗到路边是35元一吨,一共是1120元,勾车装车是25元一吨,总计800元,肥料算下来是400元一亩,一共是2000元,算下来最终结果就是:
这是第一步计算,首先:15680减去3500,得出一个结果,接着:用这个结果再减去1000,又得到一个结果,然后:这个新结果减去1120后,又产生一个结果,随后:这个结果减去800,再次得到一个结果,最后:再用这个结果减去2000,此时得出的结果是6860元。”
虽是极为微小的种植个体,或许代表性不太强,但其平均年收益为每亩一千三百七十二元,这是一年下来的全部收入呢。
其中多少的辛苦和难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
是广西的传统榨季,是每年11月到翌年4月,是各地砍甘蔗的季节。那么,砍甘蔗在广西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那彻彻底底纯粹就是一项耗尽体力的活儿,首先,第一步是这般执行的,用刀去砍甘蔗,需将甘蔗一根一根地砍倒,而且要依照相同的方向来摆放;接着,第二步是这样做的,要把砍下来的甘蔗的叶子修掉,把甘蔗的头部去掉,然后每十根或者十五根进行堆放,随后再用麻绳将其从头到尾绑好;然后,第三步是这样子进行的,要把甘蔗背到路边去,并且堆放整齐;最后,第四步是如此这般操作的,运用装载机械并得到人工的辅助,将甘蔗装车,而后运输到工厂里去。
对于砍甘蔗而言,最具乏累感的并非砍与修,而是扛,也就是从地里,把甘蔗扛至路边,并完成装车,有的甘蔗地与路边相距达五六百米之遥,若人手缺失,完成全部甘蔗扛运用需较长时段方可完毕,虽说一捆甘蔗重四五十斤,然而扛完数吨的甘蔗,再加上路途行进,历经一日,身体会出现腰酸感觉,腿部疼痛,脚部抽筋,那实在是累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呀!
你以为这就完事了吗?不!
对糖料蔗来说,其砍伐运输之后,重量方面会很快出现损失,糖分同样也发生迅速的损失,一般而言,糖业主凭借砍运相关票据去进行对甘蔗的砍伐操作,并且还规定要在48小时的时间范围之内将甘蔗送至厂里进行压榨。那么实际所呈现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首先存在运输这一环节,运输过程如果不及时出现延误,所产生的损耗全部都算到蔗农的头上,其次在扣杂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不但要扣头,还要扣尾,甚至于还要扣甘蔗的叶子,最后说一说结款那方面的情况……
唉,全是泪水呀,怪不得如今的年轻人情愿到外面去打工,也不情愿待在家里种甘蔗 。
的确,就季节性十分强的糖料蔗来讲,单个家庭独自进行的小规模种植已然难以持续下去,规模化、机械化以及集约化才是唯一的能够走得通的道路。
类似像那种,已然取得成效的,“企业 + 基地 + 农户”也好,“企业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也罢的模式,制糖企业与种业企业以及种植企业还有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蔗农等共同去组建联合体,实现利益共享,同时风险共担,达成资源变资产这一转变,促使资金转变成股金,让农民转变成股东,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农民的收益。
无论如何,再也不能让农民“种甘蔗甜了别人,苦了自己”。
时间呢?肯定不用10年,那实在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