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以前,乌海和葡萄毫无关联,当时的人们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这片贫瘠的土地会和甜美多汁的葡萄产生联系,“不适合种植植物的地点”一度是乌海的代表称呼。
农牧业部门公布的信息表明:1950年,有位姓马的农民在乌海成功栽种了第一棵葡萄树。六十年代初,艾玉清、房树茂等一群决心投身于沙漠绿洲建设的年轻人来到了刚建市的海勃湾市,他们走遍了当地所有的沙丘和沟壑,仔细研究这片土地的特性,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在沙漠中培育出了一些零星的绿色植物。
葡萄产业的一波三折
乌海的气候特征表现为日照充足,日夜温差显著,无霜期宽广,年降雨量偏少,水分蒸发旺盛,全年空气干燥,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其作为优质葡萄生长基地的有利环境,早在城市建立之时就已得到科学验证。
1976年,乌海市百废待兴。那一年初,市委副书记杨力生以乌海市委名义向全市民众发出广泛栽种葡萄的倡议,并从吐鲁番调来上乘的葡萄苗,六十亩无核白葡萄园在原乌达矿务局园艺场顺利建立起来。
1985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史继法率领团队自甘肃兰州、敦煌启程,前往新疆的缮善与吐鲁番实地探访,沿途细致调研,同年11月,我市颁布了《关于迅速推进葡萄产业进步构建葡萄产品核心区的若干指示》。当前,我市另外组建了葡萄产品种植核心区指导机构,经由众多技术专长人士对葡萄的种植方式、树形调整修剪方法、冬季防寒措施、肥料水分调控等环节实施探索和实验,归纳出适应乌海地方及西北干旱沙地环境的标准化葡萄幼苗快速生长丰产方法,这标志着葡萄产业从家庭种植迈向规模化经营迈出了关键性步伐。
1990年,全市建立了葡萄种植区,面积超过八千亩,主要种植龙眼品种,同时搭配无核白、玫瑰香、马奶和园白等品种进行多样化发展。
然而,葡萄种出来后如何卖出去却成了关键的问题。
九十年代初期,国内外的葡萄及葡萄酒市场表现不佳,同时,原定要建设的葡萄酒厂未能实现,保鲜和存储技术以及设备不足,运输和销售市场的开拓缓慢,导致我市生产的葡萄难以顺利流通,收益显著降低,葡萄产业进入不景气状态,许多葡萄树被砍掉,种植面积急剧减少,最终降至三千亩以下。
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在1996年。那一年,国家农业部在全国水果生产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九五”发展计划以及2010年的规划《纲要》。该计划明确指出,要保证果园土地面积保持稳定,同时需要对果树的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乌海葡萄喜逢甘露!
1997年起,我市逐步引入国内外优质的新品种,2000年,中共乌海市三届七次全委会将葡萄产业明确纳入乌海市国民经济“十五”规划,从此,我市葡萄产业摆脱了困境,展现出旺盛的活力。
政策支持成为坚强后盾
新纪元以来,本市葡萄行业逐步获得自治区认可,乌海葡萄作为特色农业领域,获得了自治区的支持措施。另外,市政府也拟定并公布了促进葡萄栽培进步的若干激励性条款。
自2002年起,本市已持续十年对符合标准的葡萄栽培提供资助,资助标准从2002年的每亩200元、2005年的每亩300元,逐步提升至2009年每亩300元,并连续三年实施;葡萄苗圃建设可获得每亩3000元的单次补助;为推动设施葡萄发展,新建面积达50亩以上的保温温室,可获每亩20000元的单次奖励;新建面积达30亩以上的大棚,可获每亩3000元的单次奖励。此外,对于生产制造、商品流通、仓储管理、市场推广等关联行业,同样提供强力支持。
支持措施的有效推行,显著激发了众多农户与相关公司的种植热情,本地葡萄产业迅速迈入高速增长阶段,现阶段已构建起“核心主体带动多个种植区”、”公司联合个体农户”的经营格局,葡萄的培育、制作、存储、销售各个环节持续拓展,产业整体的驱动力与抵御风险能力逐步提升,经济收益持续增长。
去年来,市委与市政府又发布了《关于促进葡萄产业进步的若干措施》,针对面积在二百亩及以上的连片新园,每亩最高可获六千元补助。本市另外实施了针对葡萄产业的专项利息补贴措施,为鲜食葡萄进入直销店铺提供了价格优惠,并且对酿酒葡萄的收购实行了价格补偿政策,这些政策都在推动葡萄行业的进步,市政府每年会拨出300万元作为专门资金,用以资助葡萄和葡萄酒的科技创新,同时支持建设适度规模的优质葡萄品种园和砧木苗圃,还设立了葡萄专项的担保资金,这些举措都在全方位地助力葡萄产业的蓬勃发展。
小葡萄不负众望
本地的优越自然环境,再加上政府相关政策的显著推动,自二十世纪末期起,本市制造的葡萄逐步在国家级乃至全球性的各项竞赛及展览活动中获得认可,多次赢得荣誉。
1988年,乌海葡萄参加了全国优质农产品进京展销活动,其品质获得了专家学者以及业界同仁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1990年,乌海葡萄被指定为亚运会捐赠产品;
1991年,国家农业部于郑州举行农产品展销订货活动,乌海葡萄荣获极高声誉,其地位堪比天津小站米、洞庭湖系列米、陕西秦冠苹果等曾被选为宫廷贡品的优质农产品。
1994年,无核紫葡萄在国家级葡萄研讨大会上被授予“品质上乘的鲜食葡萄”称号。
1995年,无核白葡萄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2008年,乌海葡萄获得了农业部的全国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文件;乌海葡萄的种植区域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授予“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的称号,无核白和红地球则被命名为“中华名果”。
二零零九年,红地球葡萄在十五届葡萄学术研讨会及第二届敦煌葡萄节评选中摘得桂冠,森田尼无核、火焰无核与无核白则赢得银牌。
2010年,火焰无核、红地球、摩尔多瓦这三个葡萄种类,在第三届中国·敦煌(国际)葡萄节上,收获了金牌一枚、银牌三枚以及三项优质奖;同时,“西口风”牌葡萄酒在第七届内蒙古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赢得了金质奖章。
……
2012年,“西口风”葡萄酒在义乌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中摘得金奖;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汉森”商标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2013年,于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7届国际葡萄酒质量大赛上,内蒙古汉森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交的“2010沙漠城堡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以及“2010五星干红葡萄酒”和“2008典藏蛇龙珠干红葡萄酒”,全都获得了金奖。
葡萄产业链牵着3亿元
努力终有回报,近些年,本地葡萄产业持续增强,不仅原有产品和酿造行业进步显著,更促进了葡萄园观光区、酒庄体验地、特色街区、文化展览馆等关联旅游产业的兴起。
当前本市有三十多家公司从事葡萄栽培、制作、储存及分销业务,其中葡萄酒制造公司三家,预估年产量可达两万吨;保鲜配送企业超过十家,冷藏库容量超过十万立方米,整个葡萄生产环节年收益达三亿元,提供了一万多名劳动岗位。海勃湾区汉森酒业、新时针公司、金沙湾公司、景裕园公司、云飞公司,海南区阳光田宇公司、乾源公司,乌达区吉奥尼公司等8处千亩以上规模的葡萄示范园、葡萄观赏采摘园、葡萄生态园正在逐步建立;全市已经建立起30多处以葡萄为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园,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每年创造营业收入1.9亿元;佳奇果品有限责任公司、汉森葡萄酒业公司等众多从事葡萄储存保鲜、流通销售、加工制造的企业也在持续发展,显著促进了我市的葡萄产业整体进步。这些产业化的项目现在成了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它们对于提升农业产出效益、改善农村地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本市围绕葡萄资源开展的休闲农业活动已经顺利开展起来,到现在为止,已经有2个被国家认可、2个被自治区认可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我们深信,凭借各方的协作,乌海市的葡萄产业能够实现健康、稳定、兴旺的成长,在2020年,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葡萄酒庄数量达到13座的宏伟蓝图必将达成。
乌海和法国波尔多位于相同纬度,两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显著的昼夜温差,并且日照充足,有效积温水平很高,无霜期在156到165天之间,水土光热资源十分丰富,非常利于蔬菜瓜果的生长,尤其适合葡萄的栽培,是中国境内可以和新疆吐鲁番地区相提并论的重要优质葡萄产地。
乌海葡萄种植面积将近三万公顷,是内蒙古地区葡萄产业规模之最,经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评定为“全国优质葡萄供应区”,二零零八年乌海葡萄荣获农业部授予的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并作为安全优质葡萄被选送至北京奥运会。乌海出产的“无核白”等葡萄品种荣获“中华名果”称号,还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以及全国第十一届葡萄学术研讨会的优质奖。汉森酒类产品成功迈向国际市场,于法国、德国以及英国等地区赢得七项荣誉,同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认证;吉奥尼酒庄的酒品在第yi届领袖产区(中国)葡萄酒品质评鉴中获得优良评级;乾源农业开发公司的葡萄制品通过了国家级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乌海葡萄产业构建了“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公司联合农户”的运营方式,围绕葡萄发展的休闲农业快速兴起,形成了2个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葡萄街、葡萄酒博物馆构成城区的核心景观,吸引大量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前往游览,葡萄产业展现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互促进的融合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