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饮用水4角钱
近1升鲜奶7.5元
超市价格都这么卷了吗?
早些时候,大家常说:商店里的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紧接着,又听到人们反映:商店里的商品价格为何不断下降。
外卖竞争的激烈程度有所缓和,众多大型企业纷纷将注意力转向折扣型仓储店,社区便利店的商品价格竞争也愈发激烈:一盒九块九毛钱的饮用水里,竟然装了二十四瓶;十元以下的巴氏杀菌牛奶,价格持续走低;九块九毛钱的白酒、洁面乳、洗发水早已是常态……
不过,对于常驻上海且对家门口的“低价”有所察觉的居民来说,开始关注商品的实际品质了,究竟是要追求“物美价廉”,还是接受“价格与价值相符”的现实呢?注重生活品质的市民在购买每升七块多钱的牛奶时,都会仔细查看包装上不起眼的文字信息,比如这个品牌的牛奶有哪些供货商,哪个厂家的产品口感最佳等等。
面对低价诱惑,务必冷静思考,明确个人实际需要,这或许构成当前顾客必须应对的全新挑战。
看中就拿不“肉疼”,
六款“肉蛋奶菜”
总共才57元
今年,小许家隔壁新开了一家盒马NB,他几乎每周都要光顾。在他看来,那里的许多商品正在调整他的购物方式。
一升容量的纯果汁售价低于十元,接近一升的冷藏牛奶价格也在十元以下,这些情况都曾让我感到意外。然而如今,它们已成为我日常购物的常态,经历过这种低价优惠后,我不再愿意支付七八元购买小包装的橙汁,也不会再花二十多元购买一升装的鲜奶了。
但他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商品在持续更新的同时,价格竞争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某个时刻我发现了标价9.9元的纯净水,这一价目指的是一整组,里面却包含了24瓶,折算下来每瓶仅售0.41元,令我十分意外。早些时候农夫山泉推出绿色瓶装水,以1元为售价,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许多人认为终于看到了重新回归的1元水。要知道,以往瓶装水的零售价普遍在两三元区间,1元的水通常只在临期商品店才能找到。
除了每瓶0.41元价位的普通饮用水,还有8.2元一瓶的矿泉水,这一套包含12瓶,算下来每瓶只要0.68元。另外,这两种水都不是小包装类型,纯净水是520毫升的标准容量,矿泉水则是550毫升的常见规格。
鲜牛奶的售价持续走低。在上海地区,950毫升的包装鲜奶,价格低于10元已很普遍,叮咚买菜和盒马鲜生均有销售此类产品,而折扣零售商的定价则更为优惠。
奥乐齐的鲜奶售价为8.5元,盒马NB的售价为7.9元。盒马NB最近更改了名称,称为“超盒算NB”。昨天,记者再次前往该店,看到标有“超盒算NB”字样的鲜牛奶,价格已经调整为7.5元。
奥乐齐购入了一批生鲜食品,顾客随手选购了多种商品,包括四百克生菜售价三点九元,四百克冷鲜鸡大胸五元四角四分,二百克冷鲜猪肉丝六元六分,四百克冷鲜带皮猪五花肉十四元三,九百五十毫升鲜奶八元五角,以及三十枚重一点五九公斤的营养谷物蛋十八元八分,这些肉类、蛋类和奶类产品,再加上蔬菜,总计花费五十七元五角四分。
面对接连不断的低价,部分民众心存疑问:货比三家,一分钱一分货,价格低廉的商品能保证品质吗?对此,一些购买者提出不同看法:或许当前呈现的价位才是公道的,往昔才是价格虚高的时候。
被硬折扣超市
“偏爱”的魔都
外地网友感叹“好羡慕”
在网上,“魔都物价”是个经久不衰的热梗。
不过近些年,廉价连锁店的兴起,令上海的商品价位观出现显著转变。往昔人们常抱怨百元开销迅速消耗,如今却惊讶于百元竟能购得如此丰富物产。
进入一家平价量贩店,待了大约半刻钟,离开时肩上扛着两个袋子,总共花费不足百元,也无需担忧食物即将过期必须“处理”完毕。这样的感受对于现在的上海居民而言,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真羡慕上海居民啊,社交平台上,来自外地IP的网友由衷感慨。这种感慨的缘由在于,折扣店选址出乎常理——价格低的超市难道不该优先开在小城镇吗?很长一段时间内,奥乐齐只在上海市内有分店,同时,将新零售作为重点的盒马总部也设在上海,盒马鲜生也在该地大力推广。
部分民众依然清楚,德国平价零售商奥乐齐初到上海期间,主要售卖“海外精选商品”;盒马也曾短暂将经营重心放在会员制商店领域。但最终,这两家公司相继进入硬折扣超市这一彼时的新兴市场。
外卖竞争的喧嚣慢慢平息,折扣性质的商店也被京东和美团看中。今年八月,这两家的折扣性质的商店连续开设,却都不在上海——这也许是由于,上海的盒马鲜生新零售和奥乐齐已经“非常拥挤”。
低价诱惑引来口碑不一
“讲究的上海人”
其实很严格
这种极低的价位并非总能赢得赞赏。在网络上,大家热衷于讨论这些便宜货究竟效果如何,针对同一件物品,反馈往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奥乐齐9块九一瓶的洗发水,名气很大,有人试过一次就送给老公,有人已经用了两瓶;3块九一包的卫生巾,有人觉得非常实用,想买光整货架,也有人抱怨太薄用起来不舒服;钙化山药饼干,有人觉得甜腻又粗糙很难吃,也有人表示很喜欢,9块九一大盒很划算……
鲜牛奶是被讨论最多的品类之一。
我购买过这种新鲜牛奶,口感十分寡淡,几乎不含乳香,喝起来类似饮用水。我尝试用它来冲泡咖啡,但制成的拿铁同样缺乏奶香。我认为十元以下的鲜奶普遍如此,若想品尝到浓郁的乳香,价格至少要达到十五元以上。牛奶爱好者姜小姐十分在意奶味,最终选择用价格来区分牛奶的“等级”。
不过,有些人确实喜爱这款牛奶。市民小何谈到:“由于先前听他人介绍过,便刻意降低期待来品尝,没想到味道相当不错。我认为奶香较淡的滋味格外清爽,我个人也较为介意奶水的腥气。”
调查中得知,部分市民堪称“注重品质的上海人”,不再满足于空谈鲜奶的口感如何,而是更进一步:他们会仔细查看产品包装上的细微文字,确认生产厂家的具体位置。“由于这款牛奶有多家厂商提供,我个人认为其中某家的产品更胜一筹,因此每次购买时都会特意寻找。过去并不了解这些信息,买牛奶如同蒙眼摸鱼,难以保证每次都能喝到满意的味道。”
确实,查看同一种鲜奶盒的生产厂家,发现它们分别来自浙江湖州和苏州高新区这两个不同的地方。
另外,居民们也关心包装上标明的含钙量数值:起初每单位是110毫克,接着调整为108毫克,最近又降至100毫克。
记者手记:
低价诱惑面前
更要看清自己的真实需求
完成在超市进行价格较低的采访后,记者最深的体会并非寻找最划算的地方,而是思考如何才能不造成损失。
面对货架上种类繁多、价格却未达期望值的商品,很难不感到诱惑。然而,许多人在购物时常常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急速将商品塞入购物车,一边暗自思量:“这些物品实际效果如何?”“如此低廉的价格是否应该多购买几份……”
采访期间,同伴的一番话语启发了记者的思路:并非必需品,即便价格低廉也属于徒劳。她表示,社区商店随时可以前往光顾,完全没有必要大量采购。这次本可以选购新货,但之前买得过量,家中冰柜里剩余的存货仍然十分可观。
另有一些商品,人们看法截然不同,有的说牛奶“味道不佳”,有的却觉得它“很解渴”;有的讨厌某款洗发水,对别人而言却是“常买的牌子”……原来,在“价格不高时期”,别人特别喜欢的东西,不一定适合自己,必须自己尝试才能明白。因此,若看中了某样东西,想要“多买几份”时,不妨先单独购买小包装试用,这样不会浪费钱。
再说,部分商品表面价格低廉,但若同电商促销、品牌集体优惠比较,未必优惠。稍加权衡,或许能防止盲目购买。
归根结底,商店即便竞争多么激烈,我们也不该任由价格左右自己。明确自己究竟需不需要、是否喜爱,比买到所谓“空前最低价”更有意义。毕竟,真正需要的物品即便价格高些也算值得;并非必需的东西哪怕价格低廉也是浪费。
对此,你怎么看?
留言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