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上说,俄乌争端并未让中国高端机床产业获得“救赎”,反而使这个陷入停滞状态的领域,突然获得了重要的突破。
不曾料到,2022年六月间,欧洲战火竟促使中国高端机床行业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
过去十年来,中国的智能制造公司一直紧随全球领先企业,持续努力追赶,但始终未能成功超越。
令人触目的统计显示:2021年,在国产高端机床市场领域,绝大部分优质订单被国际知名企业攫取,本土机床厂商甚至未能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
五轴联动这类尖端设备,国内自主生产比例极低,仅占极小份额,民众日常生活中难见此类机械,然而,若没有它们,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航空发动机以及芯片制造产业都将无法正常运转。
那些年,沈阳机床带着巨额的损失艰难维持经营,科德数控自主开发的系统,产品出厂的合格程度甚至低于八成。
客户一听到需要采用国产装置,立刻就退缩了,谁愿意承担风险,谁愿意拿性命去赌车间的产品合格率?甚至有些公司宁可多花两倍的钱去日本订购,即便要等上六个月,也不愿意引进一台国产设备。
这种恶性循环令人沮丧,因为技术实力不足,所以没有人愿意承接大宗业务,又因为项目数量稀少,根本无法实现批量制造。
核心部件必须从瑞士等国外地用高昂价格购得,单根主轴就要花费数十万元,国内企业如何能够盈利。
更糟糕的是,来自生产一线的信息微乎其微,工程师只能关在实验室里凭空摸索,造出的东西精准度总是不够,与德国德玛吉这类全球顶尖企业相比,哪怕只相差0.5微米,客户也不会接受。
如此一来,国内顶尖设备仿佛被囚禁在透明容器中,内心急切寻求进步,却始终无法突破束缚。
全球供应链因俄乌冲突骤然中断,欧洲主要企业陷入停滞,日韩制造商全面停摆,国际运输系统陷入混乱。
国内的生产商们才意识到,单纯依赖外部支持并不可靠,跨国公司通常优先满足长期合作者,等到中国厂商时,成本已经涨得非常不合理,而且完成时间也变得难以预测。
没有人愿意遭遇困境,然而一旦困境出现,所有人必须迎难而上继续前进。
这场未曾预料的“断供”风波,促使中国高端机床行业加速发展,那些原本拿不定主意的国内用户,如今被逼着开始尝试国产设备。
一些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飞行器制造公司、半导体加工设备商,近期纷纷大量买入本土生产的产品,并非因为国产机床质量大幅提升,而是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办法可选。
订单数量增加,工厂便可以开展大规模制造,生产规模扩大后,生产费用会减少,技术革新也能获得实际应用的反馈。
技术人员不再固步自封,而是深入生产一线与操作人员并肩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迅速得到处理,产品精度的改善程度远胜从前,正如俗话所言,“面临绝境才能检验真本事”。
对于国内机床产业而言,这并非一次援手,实为一种推动,本国企业遭全球产业链无情舍弃,促使他们挣脱安逸环境。
过去倾向于选择外国货而非国内产品,如今却只能自主面对艰难挑战,情况如何呢?国内品牌的产品品质和声誉持续进步,产业体系也在逐步健全。
客户起初是迫不得已选用,后来慢慢接受,到现在敢于尝试使用,国产高端机床的占有率逐渐提升。
国产机床如今已不再是“廉价品”“替代品”,即便与全球顶尖品牌相比仍存在差距,但人们普遍不再持有这种看法,在工厂中,国产机械频繁与进口名优产品并肩展示,这种情况在数年前尚属罕见。
国外品牌的“退出”激发了国内企业的“斗志”,先前中国高端机床产业进展迟缓,除了内部因素,主要症结在于缺少实际应用的“验证”。
这场俄乌争端使该领域骤然成为公众关注焦点,所有公司仿佛被迫仓促行动,没有片刻迟疑,也没有余地反悔。
有远见的企业家善于捕捉良机,迅速变更制造流程,显著增加科研经费,并与基层员工共同突破技术瓶颈,那些资深的机床专家,终于可以将长期积累的技艺转化为实际成效。
青年技术集体在实践场景中不断进步,工作态度愈发注重实效,设备制造者、购买方、生产链条三者形成强大合力,行业内部的运转机制逐步形成规模。
用一种说法来比喻,俄罗斯乌克兰的争端好似一场毫无预兆的暴雨,将中国高级机械加工行业从保护罩中掀了出来,外面的风浪非常猛烈,不过正是在这真实的风浪之中,才能明白哪些幼苗能够存活下去。
国产高端机械装备从辅助角色转变为核心力量,源于消费者需求的推动和自主研发的进步,并非得益于外界的援助。
未来道路依然漫长,中国高端机床若要完全摆脱不利处境,就必须在基础材料、核心算法、精度控制方面持续努力,不断加强。
经历了这场危机的考验,该领域的信心和方向都愈发明确。原先长期陷入停滞状态的中国机床产业,如今终于能够与世界顶尖竞争者进行公平较量。
也许,应该感激的并非困境本身,而是困境促使显现的强大意志力,归根结底,这场俄乌争端并未使任何一方获益,却促使中国精密设备制造业摆脱了停滞状态,实现了最为重要的进展。
未曾想到,地球另一侧那场风暴,反而促进了中国制造业自主发展,历经考验,才明白自身实力有多强,机床领域取得突破,为所有中国制造带来启示,唯有依靠自身,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