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司多数产品委托外部厂商生产,推测同行们采用类似做法。七月中旬,光伏板制造头部企业之一的工作人员黄林(化名)向《每日经济新闻》报料时表示。
知名企业的品牌,却委托不知名企业进行生产制造。在价格不断被压缩的背景下,一段时间以来,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们不得不采取这种无奈的做法。
当前以低成本为核心、价格为主导的状况,可能会出现变化。8月19日,工信部、社会工作部中央、发改委、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能源局共同举行了关于光伏产业的会议,目的是让这个行业的竞争环境更加正规。会议中,明确表示要惩处那些放松质量标准、夸大产品性能、损害知识产权等行为。
有投资者评价称,这一次终于打到了“七寸”。
从“至暗时刻”到看到曙光
最近两年,光伏整个产业的价格不断降低,整体处在周期的最低点,从2023年第四季度起,下游的组件普遍出现亏损状况。到了2024年第二季度,行业的亏损情况扩散到了上游的多晶硅领域,那时候平均价格降低到3.8万元每吨,这个价格比行业的平均成本还要低。
2024年5月和8月期间,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了若干次专题讨论会,旨在强化对以低于成本价进行恶性竞争行为的监管,同时倡导上游光伏生产厂商必须深刻理解自身在化解行业当前难题中的关键作用,坚决制止此类不正当竞争现象。
二零二四年七月,国家工信部公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二零二四年版)》(征求意见稿),旨在强化对光伏制造领域的监管,推动该产业迅速实现更新换代。
二零二四年十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又发布重要文章,指出以低于成本价竞标得标可能触犯法规。然而,该领域至今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2025年6月,硅料价格跌破每吨4万元大关,这个价位低于众多硅料生产企业的现金支出,也就是说,不计设备摊销,增产只会扩大亏损。同期,光伏组件的购买需求急剧萎缩。
光伏行业陷入“至暗时刻”,不过曙光也迅速到来。
7月3日,工信部召集了十四家光伏领域的公司以及光伏协会,举行了一场讨论会,议题涉及这些公司的运作情形、科技研发、市场角逐以及行业环境的优化等。会议着重指出,必须整治那种不合理的低价竞争,鼓励公司进行技术革新,增进国际间的协作,同时要求行业协会担当起沟通的纽带。
随着光伏反内卷行动的开启,硅料期货、现货市场纷纷大涨。
隆基绿能一位负责人指出,目前整个行业处于亏损状态,当政策促使供给侧完成净化,产业链价格可能会变得稳定并有所回升,这种局面得益于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为光伏行业带来了供给侧改革的强力支持,这对优质的光伏公司而言,形成了价格回升、技术价值提升以及行业合并加速的三方面好处。
后来,关于硅料公司合并的传闻屡次出现,尽管中国光伏工业协会反复否认,但这反映出市场对光伏领域恢复常态的期盼。
监管机构开始高度关注光伏产业的恶性竞争,光伏产品制作流程的各个环节随即启动了削减生产能力的计划,其中光伏玻璃的主要生产企业在产量上减少了百分之三十,规模较小的单晶硅制造公司则在七月暂停了单晶硅生产线的检测工作。
行业反内卷持续深化
先前,光伏产业为摆脱恶性竞争,将重心放在原材料端。尽管上游的硅料和硅片价格有所上涨,但下游的电池片和组件价格由于市场需求尚未饱和,目前仍未发生变化。
光伏产业研究组织Info link在八月十四日发布报告指出:最终需求不够旺盛的现象已经显现,市场对于九月份的预期心理正在增强,同时国际市场动态、政策时机引发的涨价优势都将逐步消失,估计电池片成本或许最早在下周到八月三十日左右就会有所缓和。
当前情形下,光伏行业反内卷斗争再度展开,此次由六个部门共同参与研讨,会议议题明确聚焦于防止恶性低价竞争,以及加强产品品质监管等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近期举行的光伏产业座谈会的目的在于加强该行业的市场竞争规则管理。会议提出,光伏产业的所有参与方都必须充分意识到,建立规范的竞争环境对于光伏产业实现高级别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大家要一起促进产业的稳健进步和长久繁荣。
要提升行业引导水平,严格把控光伏产业项目投资,借助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促使低效产能逐步淘汰。要抑制恶性价格战,完善价格监督和产品定价新规,严惩低于成本价售卖、作虚假宣传等违规操作。要严守产品品质标准,惩处质量监管松懈、虚报产品效能、侵害知识产权等违法情形。要鼓励行业自我约束,行业组织应积极履行职责,鼓励公正竞争、规范运营,提升技术革新驱动力,坚守品质安全标准,确保行业健康稳定进步。
值得留意的是,七月初举办的光伏行业企业会议之后,硅料市场行情不断攀升,不过下游购买力疲软,导致上游价格持续上扬却缺乏有力支撑,此次举办的光伏产业会议,或许能够促进下游组件价格的逐步回升。
隆基绿能一位负责人透露,早在2023年,该公司就向业内多次提出提醒,说明组件的价位和开销相当公开,一旦组件的售价跌至成本线之下,所有公司首要顾及的必定是如何压缩开支以维持最低限度盈利,乃至尽可能减少现金流转亏损。
如何破解功率虚标乱象?
为了节省成本,许多损害产品品质的手段开始流行起来。隆基绿能的负责人指出:减低成本的方式五花八门,业内出现了功率夸大的现象,就连领先的公司也会如此,同时硅片持续变薄,胶膜和边框的厚度也在减少。两年过去了,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效果显现,组件价格有所回升,但行业中的不良行为仍然普遍存在。
自家具备组件生产条件,但光伏企业为何会委托规模较小的厂商承担代工业务呢?黄林解释道:由于接收的订单数量有限,若在自有基地加工这些订单,产能将长期闲置,难以维持稳定运营,总不能持续雇佣工人却无活可干。相比之下,通过代工方式,其成本要低于自行生产。
可以明白,低价竞争已经引发许多行业问题。如果零件价格继续上涨,之前出现的那些问题或许能减轻一些。
下游行业的情况也类似,上游硅料领域同样面临挑战。现阶段,行业里某些环节的恶性竞争已经显现出“不肖者排挤优秀者”的倾向。8月20日,协鑫科技一位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谈道,光伏产业要达成优质发展,就必须完全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困境,不再只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而要转而以技术革新、产品品质改善以及生态环保低碳为重点,开展基于价值的较量。
2024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风险监测结果,表明光伏组件达标比例仅为69.4%,与前两年93%到94%的比率相比显著降低。不合格情况主要表现在功率标示不实,以及机械承重和动态测试未达标准。到了2024年12月,光伏组件被划为中风险产品类别,反映出行业对产品品质下降的广泛忧虑。
根据新闻报道,隆基绿能中国区域负责人郑江伟阐述了品质难题的多面性,他谈到,在最近十年间,光伏组件的效能实现了显著进步,单块组件的发电能力由200瓦提升至600瓦以上。先前测试体系容许的2%误差范围,在200瓦器件时期,其偏差影响很小;而今面对600瓦到700瓦的大功率器件,这一相同的2%误差范围,却会引发明显的测试偏差,并导致相当大的功率损耗。
郑江伟指出,目前市场状况正大幅压缩整个产业层的盈利范畴,使得品质稳定性和可靠性从先前作为竞争上的优势,转变为关乎公司能否持续经营和发展的根本要素。在太瓦级别的规模影响下,确立并维护好品质的最低标准,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自身的义务,而是关乎整个行业能否健康进步的基础。只有坚持品质,光伏行业才能摆脱单纯的价格竞争局面,转而集中精力在创造长期稳定性的价值上,从而承担起推动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使命。
天合光能就功率虚标问题表态,称作为行业领先者绝不会进行功率虚标,不过具体哪些企业存在功率虚标行为尚不明确。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