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上调!新一轮煤电价格博弈开始?政策影响几何?

admin 3 0

电价上调:新一轮煤电价格博弈开始?

煤电定价机制的修正,对于缓解电力领域的短期费用负担和经营困境具有显著作用。

价格政策变动导致国内煤炭与国际煤炭脱钩,煤炭公司无法获取国际煤价上涨时国内煤价随之增长的收益。

从七月一日开始,国家发改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除了西藏自治区之外,各个省级电网的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将上调零点零二五元。另外,为了防止煤炭和电力价格接连不断地上涨,从六月十九号起一直到十二月三十一号,全国发电所使用的煤炭,将实施临时的价格管控措施。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聂锐教授指出,这次价格变动事先准备充分。政策公布后,国家发改委责令石油、电力、煤炭行业依照国家定价规则行事,强化生产与运输环节,保证市场正常供应。然而,我国煤炭交易和价格体系错综复杂,即便在6月19日实施价格管控时,各地煤炭公司向不同电力用户销售的价格仍存在差异。这个价位未必能让煤炭或电力行业感到满意,往后一段时间,倘若持续以此作为交易价格的封顶,或许会引发煤炭公司或电力公司对价格不满,也可能源于他们有更高的期望,最终造成交易费用增加。

聂锐认为,整个煤电价格可能出现新一轮的博弈。

电价上调影响几何?

聂锐强调,早前的两次煤电价格变动均以“价格联动”为幌子提出。此次调整方案中,“价格联动”字眼并未出现,并且在某种层面上推行了“反向联动”。这次电力价格调整旨在应对煤炭价格飙升等状况引发的电力成本急剧增加。当前国际国内煤炭价格持续攀升的情况下,这项规定实际上锁定了煤炭价格,即电力价格维持不变,煤炭价格同样不允许调高。

过去煤炭价格上升促使电力价格调高,属于正向价格关联,现在电力价格维持稳定,煤炭价格也不得提高,变成了电力价格制约和左右煤炭价格,形成反向关联。

煤炭与电力领域市场格局存在显著差异,前者竞争激烈,后者高度集中,这种不平衡导致在双方持续互动过程中,电力领域占据相对有利位置,所谓的电煤定价实质上是电力垄断方与煤炭竞争主体之间的协商结果,当前电煤价格已低于社会普遍接受的水平。

煤炭价格_电价上调 煤电价格博弈 煤炭价格干预

聂锐透露,这次煤炭与电力价格变动,表明在相关行业协商中,涉及双方核心利益的定价要素已经敲定。另外,国家发改委责令煤炭公司强化出产及物流调配,务必保障市场供给。从交易方角度讲,煤炭公司对交易规模和交付时限等条件的协商能力减弱,几乎没有商量余地,导致这些企业在与电力机构的磋商里完全受制于人。

如今,各地当局对煤炭行业进出管理加强管控,煤企政策性开销已显著增加,电力、汽油、柴油价格这次调整,必将促使煤炭企业生产费用继续上涨。

聂锐强调,根据200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总共用电579.85亿千瓦时,汽油消耗达16.02万吨,柴油消耗为62.82万吨,此次能源价格变动或会引发煤炭行业支出上升,或造成利润下降223802.5万元。

这项政策清晰指出,截至年底,全国煤矿为发电供应煤炭的销售价格,不能超过六月份十九日的实际结算金额。由于煤矿成本持续上升,国内煤炭价格有上涨迹象,因此通过政策控制煤炭销售价格,聂锐认为,这肯定会降低煤矿生产电煤的意愿,也会削弱他们供应煤炭的主动性。

当前电力费用有所变动,是鉴于发电行业开支显著增长,致使众多发电公司面临巨额亏损,个别企业甚至出现现金流紧张,难以支撑基本生产运营,在此背景下实施的。发电行业开支激增,主要源于煤炭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以及脱硫作业费用上升和电网公司资本投入加大等多重因素。此次针对煤炭发电的价格调整,无疑对于缓解电力产业当前的财务负担和经营困境具有显著作用。所以,电费调高而煤价受控,必定增强供电公司的业务活动热情。

但是,先前有人提议电费至少要涨五分钱,这次调整幅度只是原先预计的一半,电费调整的强度是否能让电力公司获得足够动力,还需要继续看。不过,这次电价小幅上涨,对推动风能、生物质能以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是有好处的。这是聂锐的看法。

煤电供应与价格机制仍待理顺

聂锐强调,近期国内煤炭价格有所攀升,部分源于国际煤炭价格的上涨,并且国际煤炭价格可能继续走高。然而,现行的价格调整政策使国内煤炭价格与国际煤炭价格脱钩,导致煤炭企业无法获得国际煤炭价格上涨在国内市场可能产生的价格上涨红利。国家施行严格政策,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外销,对煤炭出口设定配额,完全取消8%的出口退税,并额外征收5%的出口关税,给煤炭行业带来压力。据说明,国内仅有神华集团、中煤集团、五矿集团和山西煤炭进出口公司四家企业具备煤炭直接出口资质。

当前全球煤炭价格不断攀升,针对电力用煤实施调控措施,一方面削弱了煤炭生产者的经营积极性,另一方面导致电力行业对煤炭的消耗量持续增长。煤炭需求量上升,主要受三个因素推动:首先,发电行业对煤炭的消耗量提升了;其次,受市场可替代性影响,国内沿海部分依赖进口煤的客户,开始寻找成本更低的国产煤资源;再者,在技术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其他能源行业用户因为能源产品具备可替代性,对价格相对便宜的煤炭消耗量也随之增大。由此可见,这项政策导致煤炭需求量上升,煤炭开采的积极性降低,极有可能形成新的煤炭供应不足,倘若处理不当,或许会由电力短缺转为煤炭短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很难获得预期中的成效,聂锐提醒。

但是聂锐也表明,由于煤炭和电力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市场构造存在显著不同,煤炭的价位构成不够合理,并且电力领域的革新尚未到位,因此市场的所谓“看不见的力量”也无法充分施展其作用。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来管理煤炭和电力的价格,只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属于一种暂时的应对策略。

聂锐指出,尽管煤炭、电力等物资关乎国家经济安全,具有特殊地位,不过依照市场法则来调控产品定价,终究会成为大势所趋。2007年10月下旬,曾培炎在《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文献中阐明:当前资源和要素的定价机制不够健全,无法真实体现资源消耗和要素应用的实际代价,既不利于资源的珍惜与维护,也不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调整经济运行模式,需要推进价格体系变革,校正资源定价机制,健全体现供需状况、资源紧缺水平、环境代价要素的要素及资源价值确立方法。新能源法规草案公开了变革路径,即构建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运作、侧重市场主导的能源价值确立模式。

所以,在当前这个转换阶段,各单位需要及时调整,优化煤炭能源供应和价格确定体系,为煤炭与电力行业的市场化转型做好准备,奠定根基。聂锐这样强调。

标签: #电价上调 #煤电价格博弈 #价格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