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彩电行业因为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又因为市场已经进入饱和状态,所以很多企业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国外市场,但是根据最近的信息,这些企业在国外的市场竞争也很激烈,虽然增加了销售量,但是收入并没有增加。最新消息,由前瞻网提供的资料表明,去年十月我国电视机出口的单台价格是149.2美元,相比前一年同期降低了177.07美元,降幅达15.74%,然而同期我国电视机出口总量为6818万台,较前一年增长了14.55%。
通过初步核算,今年1月至10月出口的彩色电视机数量比去年同期的水平高出大约866.1万台,然而整体销售收入(总计约101.72亿美元)却较去年同期的数额(约105.39亿美元)降低了3.6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为25.29亿元。许多海外消费者购买到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的彩电,对此感到十分满意。不过,这一现象是否真正值得肯定呢?
价格战下,国内彩电业承压已久
在“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多项家电政策的推动下,国内电视市场已经逐渐趋于饱和状态。奥维云网发布的信息表明,早在2014年,中国电视市场就经历了30年来的首次萎缩。当年电视市场整体销量达到4461万台,较上一年度减少了6.6%;同期销售总额为1462亿元,降幅达到了14.5%。自2016年上半年度起,先前急剧下滑的液晶屏幕成本快速反弹,致使下游的组装设备生产商倍感艰难。11月21日,乐视电视品牌宣告提价,部分型号每件增加一百元,部分每件提高三百元,因为面板成本的上扬已经超出其生态补偿水平。今年9月,乐视公司曾经公布消息,第四代乐视超级电视中某些型号产品,从9月20日开始,售价会增长100到200元。
许多非网络企业也正经历着屏幕成本上升和市场竞争的困境。一位从事传统电视行业的资深人士表示,今年前六个月公司就意识到了显示屏价格上涨造成的经营困难,因此在四月便终止了参与价格竞争的策略。
国内A股上市的4家彩电巨头的2016年半年报数据显示:
海信电器2016年上半年电视业务营收119.16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66%;深康佳A的彩电业务2016年上半年营收53.68亿元,较去年下降8.07%;TCL集团旗下TCL多媒体电子2016上半年销售收入119.7亿元,较同期减少1.63%;四川长虹2016年上半年电视产品营收62.41亿元,较前一年减少20.51%。创维数码同时公布了到2016年9月30日为止的半年度经营报告,相关文件表明,公司总收入达202.91亿港元,较上一年度提升了3.8个百分点;整体利润为41.7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7个百分点。对于互联网领域新品牌对行业现状的作用,创维集团总裁杨东文向媒体表明看法,特别是过去一两年内乐视、小米等互联网电视品牌进入市场后,这些公司通过金融体系获取了大量资金,运用了更为冒险的手段开拓这个市场。
抢滩海外,却面临“增量不增收”
家电行业在国内市场已是一片饱和状态,不仅有众多老牌电视制造商的竞争,还有乐视、小米等网络公司参与角逐,海外市场正逐步成为电视企业寻求新发展的关键领域。据消息透露,今年6月时,国家海关总署已公布今年前四个月电视的出口情况。统计表明,2016年1月至4月期间,我国电视出口总数为2150万台,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3.1%。出口总值达到201.8亿元,较上一年度降低了4.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变化趋势与前文引用的前瞻网发布的信息相符,表明该情况持续存在。近期创维公司披露的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三月至九月期间,其在国内市场的电视销售量保持稳定,但整体销量实现了24%的增长幅度。这一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海外市场的销售增量,其海外市场的电视销量从去年的250万台提升至今年的437万台。
然而,前瞻网提供的资料也揭示了家电厂商拓展国际市场的短板。统计表明,2016年前十个月,我国电视产品出口的平均价格持续呈现负增长态势。家电研究专家刘步尘认为,一方面,国内彩电市场近年来表现不佳,相关企业迫切希望开拓海外市场,以增加销售量,弥补国内市场的增长缺口,若出口未达预期,可能采取降价策略;另一方面,这与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形象不高有关,反映出企业对自己产品的认可度尚有不足。”“这些年国内行情不太好,不过国外市场发展迅猛。价格走低包含两个因素,首先今年前半年面板价钱在回落,开销也减少了;其次,对外出口的竞争加剧,国外的商贩也在要求降价,并且中国的电视出口大多采用代工模式,比如ODM和OEM,因此利润空间在缩小。另据一位家电研究专家梁振鹏表示,中国的电视制造商应当增加自主品牌的对外销售份额,这样产品才可能获得更高的价格,并且有助于增强品牌的良好形象和被更多人知晓,最终使得商品的价值得到提升。
刘步尘同样认为中国彩电行业必须坚持打造自有品牌,他指出,多年来他们一直在探索这条道路,然而过程异常艰难,例如海尔作为在海外市场最执着于自主品牌的中国企业,即便如此在美国市场拓展也面临极大挑战,最终只能选择收购GE家电业务来进入美国市场。中国家电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寻求发展机遇,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三星、LG等国际家电巨头的挑战,在复杂的全球环境中,中国企业需要放弃各自为战的策略,防止国内残酷的低价竞争波及海外市场。刘步尘还谈到,品牌的走向全球,首先会遭遇不少阻碍,其次要耗费很多年月,只有中国的公司整体变得强大,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发言权,这样既有利于整个行业,也有助于自身进步。(吴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