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国的塑料薄膜无论是应用范围还是年消耗量都居全球首位,特别是在甘肃这样的西部区域,地膜技术的普遍推广,使过去粮食不足的县份迅速转变为粮食产出模范县,因此一度被当地称作“增粮膜”“增收膜”。不过由于难以分解、残留量大,地膜现已由白色革新转变为白色公害。
中国3亿亩土地覆盖地膜
回收是个大问题
西北地区马铃薯已经成熟,在甘肃南古镇城东村,马铃薯收割设备正在高效运转。马铃薯被翻出地面时,地膜也一同被带上来,接着由人们把残留的地膜捡拾干净。
这片2000亩的土地,每年仅地膜回收环节,耗费的人力费用就超过30000元,并且时常面临找不到合适工人的窘境。
提及地膜,种植大户费彦超以及当地农民对其情感复杂,既欣赏又抱怨。这层薄薄的塑料,可以提升地温,保持土壤湿度,防止水土流失,维持养分,抵御害虫,从而让原本干旱贫瘠的土地获得更高的产量。
甘肃省是旱作农业区,2020年,全省农作物覆盖地膜面积总计2903.9万亩,农用薄膜消耗量达到21.58万吨,位列全国农膜消耗最多的几个省份之中。
我国是全球地膜消耗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国家,每年大约消耗145万吨地膜,这个数字占据了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三,农作物覆盖的土地面积接近三亿亩。地膜覆盖技术能让作物产量提升超过三成,由此产生的直接经济收益,每年能达到1400亿元。
农业用塑料薄膜多为乙烯基材质的聚合物,这类材料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根据相关资料,我国耕地每年因此累积约二十万到三十万吨无法消纳的薄膜残片,导致土壤结构变差、作物收成下降,并且损害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经检测,土壤中塑料薄膜污染程度高的话,小麦的收成会减少两到三个百分点,玉米的收成会减少大约十分之一,棉花的收成则可能减少十个百分点到二十三个百分点。
天然物质分解缓慢,人工回收面临困境。地膜作为保障农业发展和食品供应的白色变革,怎样才能避免其转化为难以清除的白色公害呢?
二零二一年三月,国家农业农村部门公布了《二零二一至二零二三年度农机购置支持执行意见》,支持范围包括从事农耕作业的个人和农业合作团体。在农业废弃物处置设备类别中,清楚说明地膜回收设备属于支持项目。李洪雷研制的地膜回收设备,每部标价达八万以上,主要面向经营规模较大的合作组织、农机服务机构及大型农业企业。
发布指导意见表明,只要李洪雷残膜回收机获得审核批准,每位购买者或机构最多可获得将近三万元的现金奖励。
在政策推动作用持续增强的背景下,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一个过去并不广为人知的县城,自2017年开始出现了8家制造地膜回收设备的生产商,这些公司根据各自的市场定位和客户要求,研发了多种多样的设备类型。
杨炳铎及其家人研制残膜拾取设备耗费了数个寒暑,2017年有使用者操作他们制造的薯类采摘装置清理田埂上的塑料薄膜,这一现象启发了他们,立刻着手将薯类采摘装置进行改装。
杨炳铎仅用三个月就研制出首台残膜回收设备,机器制成后,他偶然发布的一段视频吸引了许多网友注意,这为他开拓残膜回收机市场提供了新方法。
拖拉机的引擎发出沉闷的声响,推动着残膜回收机开始作业。机器经过之处,地面被翻动约二十厘米深,土壤中夹杂的塑料薄膜随之进入那个红色的旋转装置。
短暂的三分钟内,整片百米田地里的废旧薄膜全部清理完毕,从空中拍摄的角度观察,能够显著察觉到清理工作完成后的景象。
杨炳铎同本单位的十二位业务人员,每天借助网络视频的方式,向农户进行商品宣传,他们几乎每一个成交单,都经由线上渠道达成。
费明星原先在张掖市民乐县的镇上经营一家超市,某次上网时,他观看了杨炳铎关于残膜机的介绍视频,凭借敏锐的职业洞察力,他决定购置一台设备,为当地农户回收地膜,以此增加收入来源。
但他完全未曾料到,接下来六十天里每一天都有做膜的工作排满日程安排。由于业务量太大难以应付,他甚至考虑过组建一个运输队伍来协助工作。
费彦超作为民乐县南古镇城东村的种植大户,非常乐意支付这笔费用,因为他非常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地膜清理确实能够保护土壤的肥沃程度,但更关键的是实际操作层面的要求:土地租赁者在合作协议签署时,必须按照每亩四十到六十元的标准,向当地政府缴纳废旧地膜处理的保证金。他一共租赁了两千亩土地,仅此一项就要缴纳十几万元。
地膜回收若未达标,镇政府将聘请农民工进行二次清理,相关费用会从押金里扣除。地膜必须清除干净,采用机械作业比人工更划算,他和费明星因此迅速达成一致。目前此类需求持续增长,费明星仅用两个月就能赚取两万多元的额外收入,他打算购买更多设备,邀请左邻右舍共同参与。
废旧地膜回收如今发展成一项盈利产业,这得益于政策的推动作用。2017年,国家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任务分配中,明确要求甘肃省建立45个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样板县,这项强制性任务促使甘肃省的农膜回收工作迅速展开。
可降解地膜提上日程
市场预估近百亿
甘肃省永昌县有块5000亩的土豆种植区,那里全部覆盖了可分解的薄膜,这个区域是一个展示基地。
可降解地膜的研究者秦文生,特意从兰州赶过来,打算和当地合作组织一同查看地膜的分解状况,以及土豆的增产情形。
治理地膜造成的环境破坏,存在两个主要方法,一个是进行回收处理,另一个是寻找替代品。但是,可降解地膜的制作技术已经完全掌握,却长期未能普及,根本原因在于价格昂贵,常规聚乙烯地膜每吨在市场上卖大约一万元,而可降解地膜的价格却超过两万元。
2021年甘肃省永昌县公布了一项计划,旨在推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并建设示范县,政府为此拨款30万元,用于支持生物降解农膜示范项目,该项目采用“购买一公斤普通地膜可获得两公斤可降解地膜”的奖励机制,也就是说,农户只需支付一公斤地膜的费用,就能额外获得两公斤可降解地膜,这种直接的财政支持让合作社决定进行初步尝试,并且很快便获得了显著成效。
这种呈淡黄颜色的可分解材料,在外观上与一般塑料膜相似,但它是一种专为沙化土地设计的完全生物降解材料,由秦文生公司开发的最前沿产品。
一旦实验获得成功,这种技术会大面积推广到缺水的北方地带,每块田地的使用费用不会超过两百块钱。
甘肃省2020年废旧农膜回收情况,相关数据表明达到了82.96%。根据农业农村部在甘肃省设立的30个地膜残留量国控定位监测点提供的信息,该省农田地膜的平均残留量在2019年为2.47kg/亩,到了2020年则减少至2.22kg/亩。
近些年,农膜回收工作持续开展,相关法规政策不断完善,西北地区关键区域农膜回收水平稳定达到八成以上。农民、企业、政府三方在权力、责任和义务上的关系持续理顺,地膜产业链相关方共同承担的生产者有限责任延伸机制逐步建立;与此同时,地膜回收和替代的方案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促进下不断优化,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形成了切实可行、便于推行的处置措施。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带动下,地膜应用正迈向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