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指出,相关企业为确保收益会提升制造效能,改进技术体系
自2002年煤炭领域推行市场化运作之后,电力行业的市场化进程一直进展缓慢,当前伴随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持续健全,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有望迈入关键阶段,这一观点由卓创咨询分析师刘杰在回答《证券日报》记者提问时提出。
目前实际经济状况不景气,物价持续走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通知,从2016年1月1日开始,煤炭和电力价格将采用区间挂钩机制,规定周期内电煤价格若与参考煤价相差每吨30元,则启动联动调整,若相差每吨150元,则触发价格上限机制。具体来说,当煤价变动幅度介于每吨30元至150元之间,火力发电厂的销售电价将依据煤炭价格相应调整。
据了解,2015年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全国平均每千瓦时的燃煤发电上网电价下调大约3分钱,并且一般工商业销售电价也以同样的幅度降低。《证券日报》记者经过整理发现,从2013年开始,因为煤炭价格走低,国内已经连续四次调整了上网电价。而最近一次调整燃煤电价是在2015年4月20日,当时的降幅大约是每度2分钱。
公开推行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有助于准确管理社会心理预期,促进电力市场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这是汇研汇语财经分析师王晓梅在回答《证券日报》记者提问时阐述的观点。电价体系的平稳运行,将使居民日常用电和工商业用电获得更加稳固的保障,为健全我国电力制度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晓梅指出,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实施给煤电类上市公司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定价环节需要考虑更多变量。由于竞争性环节电力价格逐步放开,电力市场交易电价由买卖双方自主商议决定,上市公司也将对自身生产效率提出更高标准。为了提升公司收益,上市公司必须增强自身制造效能,并且推动公司改进技术体系。
(责编:闫璐、杜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