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家长精心准备的入学装备,竟成玩具或鸡肋?

admin 14 0

“必备物品”成摆设 “智能文具”变玩具

花式“入学装备”沦为鸡肋

九月,学子们带着憧憬来到学校,开始了新学期。一些家长,特别是低年级的家长却十分担忧,唯恐孩子准备的“开学用品”不够齐全。然而几天下来,实践表明他们准备的许多东西完全派不上用场,有的被当作了“玩具”,有的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有的则不断让孩子分心,影响他们的学习专注度。

哭笑不得

“黑科技”水杯 刚用几天就被嫌弃

这种照明设备的光线非常温和,能够自动感应环境亮度,使用起来十分便捷,色温可以设置成四种不同的模式,灯具的上部可以朝四面八方转动……登陆某个社交网站,一位博主正全身心介绍刚入学儿童需要准备的物品,从台灯、午睡用枕,到学习用品分类盒、姓名标签,总共列举了将近三十种学习和日常用品。

媒体上网查看时注意到,众多网络用户都列出了“必备物品单”,里面除了常规的学习用品,还包括作业打印工具、背诵专用耳机等设备。背诵专用耳机是一种特殊构造的音频装置,使用者戴上后能听见自身发音,据说能增强记忆效果。

张女士根据清单买了些东西,孩子去上学了她才察觉,其中近一半的所谓必需品其实毫无用处,很快就闲置了。例如打印作业的设备,学校在小学低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短时间内根本派不上用场。还有背诵用的耳机,觉得纯属浪费钱,孩子戴了两天,新鲜感就消失了。

黄女士家里有上小学的孩子,她也买了“指纹保温水杯”,结果感到很遗憾。她原本以为买了这个杯子能够解决孩子的饮水难题,可是在孩子上学第一天,这个杯子就被孩子不喜欢了。孩子说录了好几个指纹,可还是经常打不开,每次一回家就喊口渴。这款水杯宣传说有蓝牙功能,家长可以用手机查看孩子的饮水次数。可黄女士用了几天后,觉得这个功能只是表面看起来有用,实际上没什么用处。无线传输有空间限制。况且,孩子的饮水次数对我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商家正是利用了家长对孩子过分担忧的情绪。黄女士带着调侃的语气说。

学习辅助类的电子产品,是众多学生群体日常学习中的常见配置。孙女士的女儿即将进入高中阶段,在暑假期间,她遵循了不同网络博主的建议,陆续购置了各类学习工具,累计花费超过一万人民币。她观察到周围许多家长都在为孩子准备这些设备,因此也决定为孩子添置,考虑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她期望这些工具能够对孩子有所帮助。

但是孙女士注意到,新学期里这些物品的利用次数并不多。以错题打印设备为例,她的女儿更愿意亲手将错误题目写在纸上,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并对比分析自己的解题过程。购买的开学用品应当适合个人需求,确实不该盲目跟从潮流,否则闲置起来实在浪费。孙女士略带歉意地补充道。

秦女士家里也付出过代价。她表示:“我家孩子读高二时错误题干数量很大,我马上为他购置了专门打印错题的设备,男孩子比较懒散,需要借助工具来提高效率,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精力。但是商家搭配的打印用纸数量过分充足,总共有六个箱子。孩子实际消耗不多,高二用了整箱,高三用了两箱,剩余的全部闲置了。”

适得其反

开学没几天 电动文具玩得熟练

这个非常吸引人的智能文具盒,里面的每件物品都是日常必需品,完全不必担忧购买后会被闲置不用。顾女士的女儿现在是一年级学生,她特意在社交网站上查找资料,根据“必需品列表”挑选了一套非常时尚的电动学习用品。

她逐项介绍,电动削笔刀和电动橡皮擦均需充电,另配有铅笔和橡皮的备用芯;迷你吸尘器专用于清理桌面残留的橡皮碎屑,时间管理工具则帮助孩子培养自律并完成打卡任务。当初购买时便觉得非常聪慧,使用起来方便快捷。

开学才过七日,顾女士便察觉,所谓的“必需品”其实毫无用处。“教师清楚交代过不准带入校园,孩子只能在家中取用。”顾女士感到遗憾,原打算协助孩子提升学习成效,不曾想文具转变成了玩具。孩子对电动橡皮格外着迷,用它擦拭时会散落满桌橡皮碎末,随后还需用吸尘设备进行清扫。“这刚开学,连几个字都未学会,橡皮的替换部件就已用尽。我直接把电动橡皮擦没收了,就让孩子用最普通的。”

开学之际,徐女士给即将升入三年级的儿子买了电话手表。她购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孩子与同学交流家庭作业情况,同时也能随时了解他的位置信息,这样他在公园玩耍时,她也能更加安心。不过,徐女士后来发现,这款电话手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过多久,孩子就对电话手表上了瘾,放学后总用它拍照、和同学聊个不停,走到哪儿都要给朋友发语音,他还掌握了用电话手表发动态、玩游戏的技巧。

智能文具_错题打印机_文具价格

如今的电话手表本质上就是微型手机,众多应用程序均可安装,不过手表的显示屏尺寸有限,孩子观看时必须贴近,这对视力造成不良影响。孩子佩戴的电话手表里,装载了诸多对眼睛负担极大的软件,其中包括图片美化工具,以及每次玩上半小时以上的电子游戏。

电子点读设备和平板终端也转变为孩子们的日常用品。一位六年级学生的母亲吴女士为儿子购置了名为“全能速查教具”的笔型工具,主要看重它能够匹配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本内容,从而帮助她指导孩子进行生词掌握和文本朗读。“未曾料到孩子不仅掌握了扫描获取习题解答的方法,还学会了用它来获取动画影像资源。”

早些时候,宋女士曾为上幼儿园的孩子购置了点读设备以及配套的读物,不过孩子只对它们产生了短暂的兴趣,大约两个月后就不再使用了,现在孩子已经进入小学,那支点读设备闲置着也占用了空间,本打算送给亲戚家的孩子,没想到对方家里也已经配备了,真是白花钱了。

班里几乎每个学生都配备了一台平板设备,能够用于查询练习题、归纳学习材料。初一学生高宇涵表示,他的平板设备是父母在开学时赠予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在线课程。偶尔感到学习疲惫时,如果家长没有留意,他也会利用该设备进行游戏娱乐。

套路满满

所谓大礼包 实际比平时贵不少

调查得知,“推荐单子”里面,其实隐藏着赚钱的机会。在互动网站上,众多文章和影像资料里列出的单子下方,作者们常常“周到”地附上商品名称。“不少文章描述得非常完备,看到最后,会是一系列购物网址。”家长代表表示,众多网络写手会分享自己作为父母的使用体验,虽然其真实性难以判断,但这些描述方式无形中缩短了受众与作者之间的心理间隔,提升了彼此的信赖感,比起单纯的产品说明更能吸引注意力。

部分家长意识到清单中存在不合理之处,因为对数字比较在意。一年级学生家长杜女士表示,市面上售卖的清单项目大多捆绑销售,价格远高于单独购买时的费用。举例来说,一款标价188元的开学组合包,实际包含的物品仅有1个笔袋、12支铅笔、1块橡皮、6个笔帽、5本作业本,外加一套用于包裹新书的书皮纸和姓名帖。

清单里不少物件是开学期间价格虚高的商品,黄女士买的“指纹保温水杯”比一般水杯贵好几倍,杯套还要另外付费。“包装相当粗糙,拿到的包装盒上面还有脏污,让人觉得非常不划算。”

社交平台上的博主们推荐的清单里,很多书包打着“符合人体工学”“护脊”“减负”的标签,这类护脊书包非常普遍。查看商品链接,这些书包的价格从300元到1000多元都有,因此引起了许多家长的抱怨。

裴先生因“维护脊椎状态”的提示语产生兴趣,在网络上查阅资料耗费了数个时辰,随后向班主任咨询了意见,班主任指出,缓解孩子行囊的重量,比起购置价值数百元的支撑性背包更为有效,对身体的维护作用也更为显著,幸亏采纳了老师的意见,避免了一项不必要的经济支出。

支招

装备购置应适度 心理调适更重要

东城区家庭教育指导师刘宇彤谈到,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家长,在准备孩子的学习用品时,应该以实用安全、方便简单作为标准,要教育孩子管理好自己的物品,这样能为孩子专心学习创造条件。

现阶段,新学期开始之后,双亲需要彼此协作,一起肩负起培养、关照孩子茁壮成长的任务,借助温情与才智,协助他们迅速、平稳地融入小学阶段的学习环境。

家长能借助协助孩子制定每日活动安排,帮孩子分门别类收拾个人物品,引导孩子依据课程表预备学习材料,鼓励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事务等途径,来塑造孩子优良的生活习惯,增强孩子的独立办事能力,树立"自己可以做到"的信念;家长亦能借助教导孩子运用得体言辞,训练孩子勇于陈述,提醒孩子留意周遭安全等办法,来塑造孩子端正的品行,为孩子在小学时光的学习打下稳固的根基。

准备中学生所需物品时,家长需要与孩子本人以及学校进行充分交流,以便物品能更贴合学生的实际使用情况,东城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张瑶指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遭遇学业方面的压力、自我意识发生转变以及人际交往模式重建等挑战,家长给予的关注和扶持对于协助他们顺利适应学校生活具有关键作用。例如,家长能够借助诸多生活场景中的细微交流,来提升与孩子的沟通频率,协助孩子构建一个适宜的学习辅助框架,并以此促进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本报记者 牛伟坤 李祺瑶 实习生 林湘容

标签: #开学装备 #家长焦虑 #教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