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同苹果的竞争由来已久,彼此间的较量屡见不鲜,此类竞争手段十分普遍,可以视为行业常态,但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就在这封挑战信发出前后,多家投资机构例如摩根大通,其研究分析却几乎无一例外地预测苹果的首款可折叠式移动设备的推出时间,将会是在相距较远的2026年9月
长达一年之久。在消费电子行业,这算是足够长的间隔,能让行业格局经历数次巨变。
显而易见,华为在折叠屏领域的突出成就,假如苹果方面不出现失误,那么苹果想要在折叠屏技术上实现超越,其挑战性将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01 被三星绊住脚
苹果的领导者库克在财务汇报的场合,相当得意地讲过他的“苹果观念”:苹果并非特别追求开创性的技术,不过擅长把已有的改进型产品,变成广受欢迎的热销品,并迅速推向世界市场。
凭借以往的观察,苹果总是凭借更完善的感受、更考究的构造,对安卓系统的领跑者实施压制。
简单来说,就是依靠一点点儿的创新举措,再加上各种营销手段,最终达成既定的收入指标。
然而,当主要对手控制了所有已有创新的核心要素时,这种理念真的还有作用吗?
三星,这个令苹果既羡慕又忌惮的品牌,如今已在其可折叠设备计划上,变成了无法回避的障碍。
根据行业内部消息,苹果的首部可折叠式移动设备所依赖的关键OLED显示屏与铰链组件,其供应合同已由三星公司单独负责。这表明,苹果计划延迟一年发布的重要产品,其核心的视觉显示系统以及关键的机械连接结构,几乎完全由三星提供支持。
三星正致力于增强与上下游伙伴的沟通影响力,同时也在持续消除可能引发波动的因素,以此确保稳定发展。
7月15日,韩国媒体ETNEWS报道的一则消息,让苹果感到不安:三星在美国对京东方(BOE)提起的侵犯商业机密案中胜诉,京东方的部分OLED产品可能会被禁止销售。
京东方,过去被视为苹果用来制衡三星的关键角色,现在却遭三星动用法律手段直接阻止合作。要知道,几年前三星在全球OLED面板市场占据超过九成的统治地位,是京东方的迅速发展,才使得三星的市场占比被压低到百分之四十三。
有传言称,苹果手机第十七代产品有三家显示屏合作方,包括三星电子、乐金电子以及京东方公司,消息透露出京东方将为苹果手机第十七代专业版产品提供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不过仅限于在中国大陆地区销售的版本。
换言之,苹果在有意识地提升京东方在OLED面板的权重。
现在京东方被三星用非常规手段直接淘汰出局了,考虑到关税等其它条件,苹果能够施展的余地已经很小了。
现在,苹果周密构思的“供应渠道分散”计划,在可折叠设备这种全新事物上,似乎遇到了难题。
苹果公司的让步,源于其生产体系对合作方的依赖,这一点,天风国际研究团队的郭明錤分析得非常透彻。
这一情况迫使苹果的折叠手机陷入一个两难境地,它必须坚守顶级产品的形象,消息称其售价会超过两千美元,但同时又不得不应对三星掌握的关键部件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每块显示屏的采购费用几乎达到一千元,并且它还需要实现足以改变行业格局的技术突破。
郭明錤认为,苹果的可折叠手机第一年的生产量会非常少,远不及普通版iPhone,这反映出苹果对于高价销售模式能否被消费者接受存在疑虑。考虑到安卓阵营的可折叠设备平均价格每年下降百分之十八,中国市场上的这类手机价格已经降低到八千五百元,苹果在价格方面的难题就更加明显了。
02 华为的“非对称战争”
苹果正与三星激烈交涉,华为却从不同角度,运用多样化手段,向其发起全面攻势。
先看华为自己。
这家公司,还在折叠屏的赛道上持续加码。
在技术层面,华为通过早期的横向双折屏设计,比如Mate X系列,以及纵向的小型折叠设备,例如Pocket系列,展现了其创新力,紧接着去年又推出了“阔折叠”的Pura X系列和“三折叠”的Mate XTs,更是在暗中准备着“四折叠”的专利方案,凭借这样丰富多样的产品形态组合,华为持续提升着高端折叠手机的技术标准。
IDC统计表明,2025年上半年中国折叠式手机整体销售量较去年提升12.6个百分点,华为凭借占75%的占有率刷新了行业纪录。自2019年首发可折叠设备至今,华为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千万部,成为首家实现这一销售目标的国内手机制造商。
截图来源于IDC
在众多产品中,只有Mate X5一个型号,其用户注册总数就达到了345万部。就算售价将近两万元、被看作是展示技术极限的三折叠手机Mate XT非凡大师,销售量也达到了48万台。
这是一个重要节点。它表明,华为已经成功占据了国内高端客户群体中的主导地位。
生态层面,鸿蒙5.1的广泛部署,堪称一次出奇制胜的操作。华为的各类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手环,均能实现高度联动,跨设备数据传送的等待时间缩短到十分之十五秒,这种感受,对于注重多设备互联的苹果系统,无疑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但,这还不是全部。
更可怕的是,华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众多中国品牌,例如小米、vivo、荣耀,都在暗地里,充当了这场“争夺战”里,极其重要的“干扰者”。
它们的战术非常明确,就是要把折叠屏从“高端”打成“日常”。
在国内市场,它们依靠连续不断的降价,使折叠屏手机的平均售价,硬是降出了普通商品的价格范围,降至万元以下。它们还借助各种贴近大众的改进,逐步瓦解苹果的产品体系。以vivo X Fold5为例,它已经能够与Apple Watch进行信息互通,甚至可以绕过苹果系统直接访问iCloud。OPPO还申请了“OPhone”的注册商标,公司产品负责人刘作虎明确表示,他的目的就是吸引苹果公司的客户群体。
这种做法,堪称诛心。
他们正在联合开展一项宏大的市场引导,意图赶在苹果参与竞争之前,预先向购买者强调:折叠式设备,理应具备这样的价格,理应拥有这些特性。
这极大地挤压了苹果未来的高价生存空间。
而这场“围剿”,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市场。
在欧洲、东南亚以及拉美地区,小米、荣耀等品牌原本就在运用传统型移动电话,持续蚕食苹果公司中低端产品的市场占有比例。现阶段,这些品牌日渐完善且售价更具吸引力的可折叠式手机,正蓄势待发,有望化作新的竞争利器,从不同层面,对苹果公司实施“本土市场+国际市场”的全方位围堵。
03 苹果要做时间的朋友
现在,所有的线索,都收束到了这最后365天。
这是苹果折叠屏最后的“窗口期”。
华为,此刻正运用这个时机,使出关键策略,持续提高折叠式设备的购买难度。
第一张牌,是价格。
有报道指出,华为即将推出的三折叠屏手机Mate XTs非凡大师,其预估售价大概为十五万元。
Mate XTs非凡大师宣传图
这个定位,非常微妙。
与之前19999元的入门价相比,现在的定价方式显示出“提升配置却降低售价”的特点,这个价格也恰好落在苹果据传的2000美元(约合14500元人民币)的价格区间内
这是一种“阳谋”。
华为正以一种近乎卖弄的方式向业界表明:其技术实力能够不断保持领先,同时在价格上,能将对手牢牢压制,并且后续还有进一步降低售价的潜力。
第二张牌,是专利。
7月11日,华为公布了一项名为“四折叠”的专利,这项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多个屏幕之间的转换变得更加便捷,其关键点,在于简化了切换的过程。
这些专利与华为在铰链、屏幕交互等方向上的数百项既有权利一起,正在形成一个难以逾越的专利壁垒,当苹果这家公司迟来一年才进入市场时,它将意识到,每前进一步,都可能触发华为预先设下的法律障碍。
第三张牌,也是最致命的一张牌,是鸿蒙。
7月30日,华为正式公布,鸿蒙系统在终端设备上的安装量,已经达到千万级别。在国内排名前300位的手机软件里,超过八成的应用,已经支持鸿蒙系统的本地化改造。以鸿蒙系统版本的微信软件为例,它专门为Pura X设备的特殊折叠屏幕进行了优化设计。在外屏上,用户可以快速回复收到的信息,设备展开后,可以同时使用分屏功能,并且还能让手机和平板电脑实现同一账号的同步登录。
这是一个生态的“飞轮”。
它一旦转动起来,其增长将是指数级的。
时间,才是这场博弈中最关键的变量。
岁月流逝,华为的技术领先性将愈发显著,产品定价将更具吸引力,知识产权的护城河也将更加宽阔,鸿蒙系统的整体环境会不断巩固。
苹果正犹豫着如何处理同三星的关联,毕竟,纵观整个手机行业,三星就是苹果最主要的竞争者。依据IDC发布的调研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机整体销量达到2.952亿台,较上一年同期提升了1个百分点,三星公司销售了5800万台,在销售量排行榜上居于首位,紧随其后的是苹果企业,销售量为4640万台,小米集团以4250万台位列第三,vivo品牌销售了2710万台,传音企业以2510万台排在第五位。
在现阶段无法超越京东方的情况下,苹果只能眼睁睁看着三星同时扮演着为苹果供货和抢占苹果市场份额的两个身份。
库克当前面临一个难题,在折叠手机这条发展道路上,华为和三星究竟哪一方是更关键的挑战者,这一点他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更不用说期望在一年之内就实现关键技术的快速进步了。
华为耗费一年,在技术层面、价格策略、专利布局以及生态系统建设方面全面部署,构筑了严密防线,一年之后,当苹果带着所谓的“热门产品”终于问世时,它将意识到,这个市场,是否还需要那些仅仅实现“小范围改进”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