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大幅攀升的中药材成本最近出现下滑,部分主要药材逐渐回落到正常价位范围,不过许多药店和中医堂仍然在售卖先前高价囤积的药品,因此药店的药价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全调整到位。
近三年间,国内药材市场整体价格持续攀升,个别品种价格翻了两番还多,部分药品费用已超出病患的支付能力,导致制药企业不愿进货、中医师不敢用药、患者无力购药的情况频发。采访对象透露,药材身价持续飙升,除了受资本推波助澜影响,更反映出中医药产业链上诸多问题,亟需着力促进种植环节革新,才能适应市场对优质药材的要求,使好药不再难以下咽。
地头价开始“刹车”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有家药材合作组织的种植园,三百亩当归获得大收成。农夫们手持镰刀,将略显干瘪的植株割下,露出微微发紫的顶端,接着又拿起三齿的铁耙,绕着根部进行翻松,在松动的泥层里,一块块乳白色的根须时隐时现。
岷县是当归的主产地,被称为“药中宝地”。当地种植当归的历史非常悠久,药材品质极好,因此驰名天下,全国出口的当归有超过九成都来自这里。
种植当归需要历时三年才能收获:首年培育种子,次年进行育苗,选定优质幼苗后栽种到田里,再过一年才能采挖。岷县药材种植户陈鹏明家新挖的当归,此刻正摊晒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上。他谈到,从处理新鲜当归开始,经过晾晒、筛选分类、捆扎以及干燥等环节,每一步都依照既定标准操作,确保药材品质。
陈鹏明表示,前年当归最贵时每公斤价值240元上下,现在价格跌到70元左右,他期望的收购价是每公斤100元以上。由于近期价格下滑,当归尚能储存,他打算等到价格回升时再出售。
甘肃定西为国内主要的中药材产地,享有“西部药都”的美誉,当地不仅出产当归、党参、黄芪等道地药材,并且是全国范围内重要的药材交易枢纽。
定西市陇西县首阳镇的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材气息。那些色彩鲜艳的中药材,已经被仔细包装并排列起来。来自不同地方的商人,说着各种不同的方言,在市场里来回走动,正忙着和种植药材的农民商谈价格。
九月份起药材价格出现回调,部分品种已经降到了正常水平,甘肃佛慈中药材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建军表示,当归除外,酸枣仁从每公斤一千元回落到涨价之前的三百三十元,白术从每公斤大约三百元跌至九十五元,并且价格还在持续走低。
他提到,部分社会资源流入中药材行业,同时也有商家囤积货物等各方面因素,导致中药材在流转环节价格急剧上涨。
崔建军认为,当前中药材价格回落到正常水平,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投资者正把闲置的钱款用于偿还债务,因而低价处理积压的药材。其次,由于年初药材价格昂贵,农户们纷纷增加种植面积,导致产量有所提升。再者,与疫情时期社会对中药和中成药需求下降的情况相比,药厂生产的成药销售不畅,进而使得药材原料的消耗量持续降低。
另有情况显示,众多买家开始持币等待,致使药材购买行为变得审慎,整体交易量因此出现下滑,造成药材供应量超出实际需求,进而进入价格调整与行业整合的阶段,他补充道。
药房价仍在“高买高卖”
地价虽然已经降低,但病人和医生对药价变化的直接感受并不显著,药材减价的成效要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在药店收费处。
兰州市某医馆的负责人表示,去年当归的购买价格是每公斤260元,医馆对于市场上最初的降价现象并没有感受到。现在药材价格依然居高不下,使得一些老顾客直言难以承受,因此中药的药用和食用需求都变得缓慢,造成了一种相对过剩的状况。
诊所和药铺目前还在使用上一次高价买来的药品,药材价格下降需要时间才能影响到最终的治疗环节,崔建军表示。
兰州市的刘蓉表示,以前看西医治疗感冒,单次花费将近一千元,而服用中药只要二百多元就能解决问题,但现在开中药的花费已经赶上了甚至超过了西药。“我们家里长期用中药来治疗疾病,同样的药方,现在一周需要七副,费用达到了六七百元,上涨了三倍还多,真是好药却难以下咽。”另一位患者谈斐也这样认为。
对于部分药价居高不下的药材,中医药师只能勉强使用。“蝉蜕过去每公斤仅五六百元,如今已突破1600元,或许继续攀升,连医生都难以使用。”兰州市尚方堂负责人刘敬阁表示,川贝母价格向来昂贵,优质松贝最初每公斤需三千至四千元,现在涨到六千元,不仅未降,未来或将继续攀升
甘肃省医保局价格采购部门负责人肖彬谈到,这些年药材成本大幅攀升,致使医院买的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价格也跟着涨了,老百姓看病吃药的钱袋子更紧了。一位在基层行医的中医师讲,他经常遇到患者抱怨药费太高,无奈之下只能避开那些价格高、涨得快的药材,改用价格实惠的替代品,对于实在没有替代品的药材,他只能咬着牙开处方。
因为原料价格以及生产费用增加等因素,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三月曾经打算调整主要中成药产品的销售价格,整体涨价比例达到了九成。该公司物资采购部门的负责人蔡秀荣表示,由于某些药材稀缺或者生长周期很长,天然牛黄、牡丹皮、白芍、白术等药材的价格,曾经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
这些药物包括六味地黄丸、安宫牛黄丸等,它们的主要成分是某些药材,由于这些药材的成本上涨,公司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先暂停购买新的药材,转而使用手头已经备有的药品。这是蔡秀荣所表达的观点。
针对价格“狂飙”需“对症下药”
许多专家指出,除了资金过度投入的原因,无计划无节制地扩大种植规模,加上生产开销不断上涨,以及难以抵抗自然灾害的弱点,这些情况共同导致了本轮中草药价格急剧上涨。如果生产环节的长期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药材价格大幅飙升的现象很可能会再次出现。
中药种植业一度被视为脱贫的关键产业,在中西部诸多区域得到大力扶持,鼓励农户广泛栽培药材。甘肃中医药大学王引权教授指出,近些年,一些地方过分激励农民发展药材种植,致使种植规模急剧扩张,进而引发药材市场供大于求,价格频繁出现波动下滑的情况。在此期间,部分药材种植者不得不终止耕作,各地后来关注粮食供应,部分区域开展“还粮于药”,显著削减了药材的耕种范围和收获量。
供应与需求失去平衡,导致近年来价格不断急剧攀升,这是王引权所指出的。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龙熹指出,要防止胡乱引进品种,和随意扩大种植规模,这是维持药材售价平稳的重要举措。
中药材种植布局需要更加周密的设计。龙熹提出这个看法。受访者表示,应该打造道地药材集中产区,促使要素向这些区域集中,对道地药材的地理范围进行规范,在增强药材正宗程度的同时,必须在道地产区的县(区)设立配套的价格指数采集监测和信息反馈机制,公布药材价格指数及其他相关资讯,强化大数据监测和风险提示,确保药材供需关系稳定。
调查发现,部分药材种植者及相关领域人士指出,由于设备应用不足,生产开销不断上涨,这构成了药材价钱急剧增长的又一核心因素。
现阶段,对于根茎比较发达的药材,自动化收获办法还有待完善,加大了作业难度,也推高了栽培开销。甘肃省农业大学的陈恒教授指出,现在中国西部和中部药材集中地,多数还是依靠个体农户进行种植,缺少现代化的种植和收获工具。
通过在定西市漳县等地的走访,了解到党参收获期间,雇用一名成年人工作,每日费用大约为300元,每亩地的采挖费用将近1000元,而且经常出现找不到工人的情况。
药农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没有办法拿出充足的资源来提升种植环境,以便抵御自然界的灾害,每逢遇到极端天气,药材的收成就会受到严重影响。2023年4月,甘肃省的药材种植区里,当归正处在开花阶段,突然遭遇了冰雹的袭击,很多当归的幼苗都被打断了,紧接着又出现了当归幼苗产量下降的情况,为将来价格的猛涨预先设置了条件。
崔建军认为,应当推动中药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加强协作,迅速开发并引进药材种植收割的器械设备,同时开展收采及加工工作,以此提升药材生产效能。要大力普及“公司+种植园区+互助团体”的耕作方式,这样做既能压缩药材中转的层级,避免囤货哄抬价格的现象,还能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费用削减、收益增加,进而共同抵御市场波动和天灾的冲击。
记者 姜伟超 梁军 兰州报道